在商朝的历史长河中,有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——武丁的王后妇好。她不仅是商朝王后,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将军,同时也是一位颇具政治才能的女性领袖。妇好以其过人的胆识与卓越的军事才干,多次率兵出征股粮网,平定了北方强悍的鬼方、羌方与土方等部落,为武丁稳固政权、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战功,因此被后世誉为一代“女战神”。
在她去世后,武丁将其葬于河南安阳的殷墟。数千年后,当殷墟被发现,考古学家们在墓葬与祭祀坑中挖掘时,竟意外发现了一些不属于中原人的头骨。这一惊人发现,使人们意识到,三千多年前的妇好,或许不仅仅是在守护商朝,更是无形之中拯救了中华民族的存续。
殷墟的故事,最初还要追溯到清朝晚期。当时的大臣王懿荣在购得“龙骨”后,惊讶地发现其上刻有文字。龙骨原被用作药材,但这次却被证明是极具历史价值的甲骨文。由于收藏热潮兴起,不少人蜂拥而至,大肆挖掘龙骨。清末学者罗振玉经过研究,确认这些甲骨出自安阳小屯村,由此,殷墟才得以重见天日。
展开剩余71%进入民国时期,学者们试着在小屯村进行考古发掘,结果一发不可收拾。短短十年间,宫殿遗址、大型墓葬、祭祀坑接连被发现,数以万计的甲骨文与精美的青铜器相继出土,证实这里确是商王朝的都城遗址。新中国成立后,中断十三年的殷墟考古工作重启,考古学者们孜孜不倦,至今仍在不断深入研究殷墟的秘密。
在研究过程中,著名考古学家李济提出了耐人寻味的问题。他注意到殷墟中的战车技术十分成熟,而战车的出现似乎早于商朝青铜器的广泛使用。商朝战车的青铜件只用于连接等小部位,并未大面积采用。青铜器虽然起源于新石器晚期,但要到商朝时期冶炼工艺才逐渐成熟,因此能工巧匠难以凭空制造出如此先进的战车。更让学者疑惑的是,殷墟战车与古巴比伦的战车在造型上竟有些相似。古巴比伦的战车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存在,比商朝战车早了上千年。而中国本土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中,却未发现类似战车的痕迹。如果这战车是中国独立发明,显然过于突兀,没有清晰的传承脉络。
李济由此推测,是否可能有西方文明的痕迹曾传入中原?随着殷墟进一步出土一些非中原人种的头骨,这个猜想更添神秘色彩。那些头骨的特征更接近白人或黑人,而中原古代史料中却并无外国人迁入的记载。对此,学者们提出合理推断:这些异域人可能是战俘或奴隶。商朝人好战且酷爱用人祭祀,从妇好一生频繁的征战就能看出殷商人对战争的习惯。很可能在她远征西北地区时,俘获了不少外族人,最终成为祭祀牺牲。
从历史进程来看,古巴比伦早在公元前3000年便广泛使用青铜武器,并逐步扩张。经过上千年的迁徙进入西北地区并不奇怪。妇好多次征战羌方,从甲骨文记载可知战事艰难,而若这些羌方部落中混杂了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族群,就能解释为何她战斗如此艰险。幸好妇好最终取胜,否则商朝可能在武丁时期便覆灭,中原大地或许会被外来族群占据,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将彻底改写。因此,说妇好在某种程度上“拯救了中华民族”,并不过分。
需要指出的是,考古证据表明,西域地区曾出土过远古白人遗骸,这也印证了数千年前欧亚大陆存在人口迁徙的可能性。只是由于年代久远,加之商朝之前没有成熟的文字系统,这些交流与碰撞难以完整记录下来。现代人因受制于国家疆界与政治划分,往往觉得古人跨洲迁徙十分不可思议。但在没有明确国界的古代,人口迁移、文明交流恰恰可能更加频繁。妇好与殷墟的发现,正是这一历史真相的缩影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