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公亶父迁徙之后股壹佰,他的小儿子季历与商朝贵族挚任氏的“太任”结为夫妻。挚任氏,作为商朝的贵族之一,其家族可能与商朝的王族有着血缘关系——也有说法认为她是商朝武丁的后代或商朝大臣的家族成员。无论如何,这次婚姻无疑是商周两大势力的联姻,且为周人的势力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可以说,周人借此联姻得到了向上发展的机遇。但在此之后,商周似乎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联姻,留下了这个历史悬疑。
史记中提到,周文王姬昌有十个儿子,且这些儿子都是同母所生,而他们的母亲则是来自夏族的太姒——这位太姒就是周文王的正妻。同时,姬昌的正妃是姜子牙之女邑姜,二人有着子嗣——包括周成王姬诵和唐叔虞等。因此,商周的联姻在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,但这真的是唯一的一次吗?从《诗经》中我们似乎能找到答案,因为《周易》明确提到“帝乙归妹”,这似乎为谜团提供了一些线索。
根据《诗经·大雅·大明》的记载,古公亶父迁徙之后,周国与商国之间发生了两次重要的联姻。第二次的联姻虽然没有在史书中详细记录,但《诗经》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场盛大的婚礼。第一次联姻发生在古公亶父时期,当时季历迎娶了来自殷商的“大任”。《诗经》中的诗句写道:“挚仲氏任,自彼殷商。来嫁于周,曰嫔于京。乃及王季,维德之行。大任有身,生此文王(姬昌)。”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,姬昌的家庭背景深厚,古公亶父已经预见到,他能够为周族带来兴盛股壹佰,因此,泰伯和仲雍的争位似乎注定失败,最终他们选择逃往吴国。可以说,泰伯背后的历史背景十分复杂,而商周的联姻为周国奠定了强大的基础。
展开剩余66%第二次联姻则发生在姬昌的时期,也就是姬昌迎娶了殷商的贵族女子。诗经写道:“文王嘉止,大邦有子(女子)。大邦有子,伣天之妹。文定厥祥,亲迎于渭。造舟为梁,不显其光。”这里的“大邦”即指商朝,姬昌迎娶“大邦之女”时,他亲自来到渭河之畔,搭起浮桥,场面极为盛大。这次联姻无疑使得姬昌的妻子得到了正妃的身份,正如当时社会的惯例与制度所决定的。
《诗经》进一步记载:“于周于京,缵女维莘。长子维行,笃生武王。保右命尔,燮伐大商。”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,姬昌与西北夏族的联姻也至关重要。通过与“缵女维莘”的婚姻,姬昌进一步巩固了与夏族的联系,而他们的长子“维行”虽然在年轻时去世,但次子姬发最终成为了周武王,因此,“缵女维莘”正是史书中所说的周文王的第二任正妃——太姒。
这些文献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,实际上,姬昌的正妃中,“大邦之女”应当位于太姒之前,然而史记中的记载却存在一些错误。关于姬昌与商朝的联姻,究竟发生在何时呢?《竹书纪年》和《周易》给出了答案。
《竹书纪年》记录了:“文丁杀季历,(帝乙)二年周人伐商”。此外,《周易·泰卦》中的六五卦提到:“帝乙归妹”。显然,商王文丁因担心周人势力过于膨胀,于是决定囚禁并杀害季历,这引发了周人的强烈反感。姬昌继位后的第二年,也就是帝乙的第二年,周国便发动了对商朝的攻击。为了避免东、西两线作战,帝乙决定采取和亲的策略,于是“帝乙归妹”这一事件发生了。这段时间的和平关系,对周国的崛起至关重要。
由此可见,姬昌迎娶的“归妹”,即商朝的大邦之女,应该是在姬昌即位后的第二年或第三年。当时,归妹被视作周文王的第一任正妃。随着归妹的去世,姬昌再娶了太姒,成为第二任正妃,生下了伯邑考和姬发等子女。
如果从时间上推算,文王在位的第13年才生下了伯邑考。根据太姒的生育情况,可以推测归妹和姬昌的婚姻大约持续了10年左右,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:归妹是否与姬昌育有子女?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,但我个人怀疑归妹可能与姬昌生育了子女,只是他们的后代未能继承王位。无论如何,随着归妹的去世及商周关系的变化,她的子女已经没有可能继位。
综上所述,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录,但通过《诗经》和《周易》等文献的帮助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:姬昌在位初期确实与商朝有过一次联姻。这段婚姻对周国的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我猜测股壹佰,后来商纣王释放姬昌,甚至微子启投靠周国等事件,可能与这次联姻所构建的亲戚关系息息相关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